1956年2月26日生于上海,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中国篆刻》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亚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篆刻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专集。曾先后在日本、台湾、大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书画篆刻著述展及书画篆刻文献展,出版有《陈振濂书画篆刻集》等。
专攻书画篆刻理论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书法学》、《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现代中国书法史》、《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空间诗学导论》、《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品鉴》、《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现代日本书法大典》等40种,内容涉及古典诗词、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各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
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书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师,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浙江美术学院教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民盟杭州市委主任委员。2002年4月任政协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杭州市委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市委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理论研究内容涉及古典诗歌、中国画、书法、篆刻等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在书法创作方面倡导"学院派"模式,融书法创作的构思、主题、形式与技巧为一体,为书法艺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实践成果。在书法理论方面倡导"书法学"学科研究,为书法理论的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提出了完整的学科构想。在书法教育方面,他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获得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奖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
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年度书画十大影响力人物,2009年度荣获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大奖。
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书画文物鉴定中心主任,杭州市人大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陈振濂其理论为他赢得了“陈振濂旋风”的美誉。以书法、篆刻书法理论享誉书坛,亦擅国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展评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书协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浙江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系主任。 陈振濂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书法学硕士学位。自幼学书,擅行草,书风清健潇洒,擅国画篆刻。说到陈氏的书法创作,在书法界,缘于“学院派”的诞生,人人知道陈氏在书法创作方面主张“形式至上”和“主题先行”。所以观其法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陈氏除却精研书论外,且能身体力行地坚持创作实践,所擅行草书风韵颇古,得“二王”法意之外又多了一些“江南才子”的飘逸;此外兼及篆刻、印学、绘画方面的研究,并且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陈振濂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法篆刻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专集,曾先后在日本,台湾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精于书画篆刻理论研究,著述甚丰,著有《陈振濂书画篆刻集》《书法美学》《现代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通史》《中国书法评论史》《书法美学》《书法学概论》《空间诗学导论》《篆刻艺术综述》《历史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篆刻通典》《中国书画篆刻通典》《中国画形式美研究》等。在日本书法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译有《日本书法史》。著有《日本书法篆刻话史》《日本书法通鉴》《现代日本书法大典》《中日书法艺术比较》曾先后三次赴日本讲学。1980年起致力于书法教育学的构建研究。著有《书法教育学》《高等书法教程》推出“陈振濂书法教学法体系”。从陈振濂分别在1988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9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学科优秀成果奖”,以及在新世纪到来之初,陈氏被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的“双博导”等情况看来,在当今书法学科的教学领域,能独领此风骚者,别说在书法界的中青年队伍中,就算是整个书法界,恐怕也只得陈氏一人能享有此等殊荣。
展开